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9的文章

4K空拍2021新北石門老梅石槽│有如抽象畫般的春季限定絕美色彩【山水畫家的藝術】高畫質影像分享

圖片
老梅綠石槽位於新北市石門區老梅里,又稱綠石槽海岸, 是同時擁有細緻沙灘與被侵蝕的岩岸景觀,且這些石槽被海水侵蝕得非常漂亮,形成一道道總長將近2公里,平均深度大約50公分的溝槽,故能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或遊客來此駐足觀賞。 原本是大屯火山爆發後遺留在海岸邊的火山礁岩,由於經過長時間的波浪侵蝕,質地鬆軟的部份被侵蝕,留下較堅硬的部份形成縱狀溝槽,東北季風帶來的浪花打在石槽表面上,浪花滋潤了石槽岩面,慢慢地滋生綠色的石蓴、海髮絲等海藻,形成令人驚嘆不已的「綠石槽」季節限定美景。 這絕美的景觀通常出現在3月中旬到5月上旬,特別以4月清明期間最美,整個海邊溝槽上面會附滿海藻,形成一條又一條的「綠石槽」,把海岸染成鮮綠的色彩。且從高空俯瞰更能欣賞石槽與海浪之間,因動靜的互動,而產生的各種浪花圖案,且沙灘、石槽和海水三者構成的線條與顏色,更是有如抽象山水畫般的美麗,讓人印象深刻,能夠趁著假期,來此感受造化神奇的魔力,真是太幸福了。

奇石乾坤系列之十 太魯閣系列 銀潛紙

圖片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創作此實景題材也有一段緣份,雖然年少時也曾造訪過太魯閣,但從未認真去觀看此奇石,總是來去匆匆,直到2017年三月底,因緣際遇,受到譚精忠先生熱心的提點與鼓勵下,在同年的四月中,終於再次站在步道上,仔仔細細的端詳它的存在,認真思考該如何表現並用什麼樣的技法來呈現?也讓自己體會到際遇的巧妙及存在的價值是需要用心去觀察與體會,就算身邊充滿著金山銀山,若無心亦不懂好好珍惜,再多的黃金白璧握在手中,也是枉然。 後來在2018年11月的台北藝術博覽會發表了以此為題材的首張作品「奇石乾坤系列之三」,但總感仍有再深入表現的空間,所以只要有機會就去走走,時間允許下必往花蓮跑。直到2019年6月6日傍晚,原本預計在宜蘭南澳農場來個三天兩夜的露營活動,不過隔天一早看到氣象報導發現東部地區天氣還不錯,當下就決定再往南到花蓮采風。走在清水斷崖路段,腦海中突然有個念頭,好想感受24小時待在太魯閣,擁抱那群山環繞,溪水潺潺的感覺,故此也就刻意紮營夜宿在先前勘查多次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公設合流露營區,期望能夠發現其他創作表現的可能性。 不過整晚悶熱難耐,輾轉難眠,好不容易熬到破曉時分,立即睡意全無,望著眼前的巍峨青山,靄靄白雲,好氣自己為何不像之前一般,不住鄰近的度假飯店, 躺在舒適的床上, 吹著那好眠的冷氣,好整以暇的優雅的走走看看即可。山中歲月,果真不如我們長居城市之人所能想像那般美好,也讓那種為何而來的企圖,徹底獲得精神上巨大支撐,心中暗自決定必定要努力把鄉土的好,用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能耐,認真的畫出,不然先前付出的汗水與時間,就無法藉由作品完整體現,因此歸來後才又動筆畫出目前所見的新作。 背後的故事總有說與不說,寫與不寫的兩難之處,就當一則小小趣事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們知悉見笑啦! 延伸閱讀: 梁震明痞客邦 台灣清朝龍柱介紹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圖片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